靴子终于落地了。
小米汽车的价格,可谓是吊足了市场的胃口。
就在刚刚,雷军在“小米汽车上市发布会”上公布了首款车(型号: SU7)的价格,起售价:21.59w(标准版)。具体定价: 续航700公里,电池73.6度 ,19寸米其林轮毂 ,15分钟充电450公里,零百加速5.28s。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价格,你会买小米SU7吗?
造车这件事,苹果都被“吓跑了”,小米却非常坚决。
在2012年小米公司起步之时,雷军曾坚定地表示:“小米将是我投身的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我将全力以赴。”
时隔9年,2021年3月30日,雷军在一场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并表示“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自己人生所积累的全部战绩和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足以看出其对小米造车项目的高度重视和必胜的坚定信念。
同时也宣布,计划在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到智能电动车业务中,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小米集团决定以全资的形式,对智能电动汽车项目进行开发。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一共覆盖29座城市,共计59家门店。
以下是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的小米造车的发展时间线:
体验经济时代,以用户为中心,运用新技术持续升级和改善用户体验,已成为车企的战略目标。
据罗兰贝格、地平线和HIS的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智能座舱在消费者中的付费意愿比例仅为47%。然而,到2021年,这一数字在中国已上升至89%。
小米始终以“人”为核心,不断探索“智能”的更多可能性,这不仅是小米的品牌理念,也成为其与用户进行真诚沟通的有效方式。
基于已有的产品矩阵,小米SU7搭载澎湃OS作为中控台,多平台、跨空间的设备互联得以实现。在小米SU7上,中控屏的四周配备多个拓展Pin口,底部设有磁吸接口,为用户提供了额外的硬件扩展空间,后排还可搭载小米Pad作为生态扩展屏实现多屏幕联动交互。其次,居家设备可无感上车,具备自动发现、免密接入,设置自动化场景等功能,实现了人与车交互,车与家共融的愿景。
产品过关,也就有了营销的基础。论营销,这可是小米的强项。
在SU7的营销上,小米也一直在刷新市场的认知。从上一次发布会的线上线下致敬海报刷屏,以及连续两场发布会都迟迟不公布价格引起社会化传播的套路,再到正式发布会前雷军个人视频号的各种探访和揭秘,都看得出其在营销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并屡试不爽。
这不,发布会前,国内产商纷纷发微博欢迎小米入场。
小米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遍布全国的零售体系,价格就成了他的关键。首款车的价格决定了其未来的品牌定位,也决定了他的目标人群。这也许就是小米一直迟迟不公布价格的原因。
从品牌定位的角度,高举低打很容易,但低举再高打就会变得很吃力。
其实无论小米选择哪个打法,都会让另一半米粉“望而却步”。
通过市场的反馈,比如社媒舆论,再根据发布会后收集的意向调研以及其他车企的动作,再来决定自己的价格,如果把这定义为一种战术,用“虚张声势”、“声东击西”、“黑暗森林法则”不知是否合适?可能在发布会的前一周,小米内部都还没有明确的价格。迟迟不公布价格,也侧面反映出其对市场的敬畏和小心翼翼。
到今天,也总算掀开了盖头。
卖车不同于卖手机,也不同于卖家电。手机和家电的交付非常轻量,甚至全程都不需要与人接触,用户自主决策直接下单购买。但卖车就不一样了。
卖车的过程有试驾、有线索跟进、有下定、有交付、有很重很重的售后服务要做,这些都将成为影响品牌的要素。但凡哪个环节用户有差评体验,就会对品牌减分,加上现在的自媒体效应,甚至可能会对品牌大打折扣。以上这些,其实都属于“如何卖车”的范畴。
产品、营销、定价都过关,剩下就考验这一套全流程服务了。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祝雷总的SU7大卖!
参考资料:
《抢滩移动智能空间,打造「人车家生态」:小米造车何去何从?| 案例精选 》
《雷军宣布小米造车: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
《历时31个月,从宣布造车到即将量产,小米汽车都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