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五季终于迎来冲突点,何洁三连问尚雯婕,团队现场氛围尬到冰点。还好萨顶顶作为团队长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平息冲突,带领团队继续工作。
我们先看下大概过程(不评论嘉宾,重点看团队长萨顶顶的动作和行事方法):
分词过程中,何洁提出某段跟尚雯婕唱。
萨顶顶支持成员的决定。
尚雯婕提出建议,考虑两个人声音的轻重,自己和郭碧婷唱更好,因为她和何洁都属于比较“重”的声音。
萨顶顶听到专业向的建议,认可采纳,好!
团队不和谐声音开始,何洁面色不虞,问尚雯婕:
“你咋知道我轻不下来”,意思是还是想和尚合唱。
萨顶顶跳出声音的“僵化”角度,从画面着想提出了建议:
尚雯婕和郭碧婷搭过2次了,画面上看没有变化、新意。
结果这个角度被何洁赶紧拽住,二连问:
“尚雯婕,我觉得没有必要”
大家都感受到了火药味,尴尬地不知道说什么。
萨顶顶立刻去触碰何洁的身体(这个小动作赞)、喊停,并以玩笑姿态拿出 “领导架势”。
结果,何洁依然没有听到似得,连怼第三下:
“你要(是)怕我……”
萨顶顶又立刻叫停,拿自己出来打岔,调节氛围。
包括后来何洁说自己要换个氛围,她给了何洁一个台阶“你上趟厕所吧。”
后台采访时,谈到做队长的感受,她的表达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及需要关注队员、协调关系。
总体来看,萨顶顶这个团队长做得是很不错的,会关注队员的诉求、会幽默地化解、会给台阶、会有自己专业的建议,更重要的,她正视、直面了团队的冲突并及时给予了有效处理。
她所提到的这些困难点,相信每个团队长都会遇到。今天我们主要谈谈团队中出现了冲突时,团队长该如何处理。
首先说说两个常见的团队长不恰当的做法:
这可能源于团队长本身有一些情绪卡点,比如心理成长中习得的不知、害怕面对矛盾与冲突,所以任何这样的时刻都采取的是回避状态。
团队成员有争执甚至吵架时,团队长在一旁视而不见,或者默默等着其他人员帮助协调。
寄希望团队成员能自行处理,觉悟,让问题消失。
这也是延续上一条的沉默,就像“在沉默中爆发”一样,沉默不代表团队长没有情绪,只不过是压抑情绪罢了,外在没有表现但内在情绪瓶逐渐积累中,当满了时还是会有爆发,对着成员大吼大叫。
这个“满”也许是成员捅了大篓子,比如服务中骂了客户,或者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比如成员迟到了。团队长的大发雷霆很可能让大家有点莫名其妙,甚至觉得小题大做。
其实,很多时候团队长在自己心中放大了对质、处理矛盾带来的张力,因此觉得会很困难,不想面对那些“刺头”,殊不知这个行为让某些成员有机可乘,有漏可钻,反而让自己失去了对团队的管理和掌控。
团队管理中的矛盾既有某个成员和团队长之间的,也有成员和成员之间的,处理方法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以下这六个方法你可以试一试,也欢迎分享实践效果:
无论是成员个人,还是成员间发生了矛盾,作为团队长,尽管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带入个人有色眼镜去看待不同的成员,但是在事件上我们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
矛盾、问题的发生肯定是需要沟通来解决,既然沟通就需要尊重对方,尊重彼此,而不是你也带着盛怒的情绪来解决问题:
“你就是来捣乱的”
“你们就是不想让我好过”
“你们就不能像XX一样让我省点心吗?”“这个员工就行,我要把他搞走!”
这样你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是带着情绪在宣泄而已。或者只是表面地让对方停歇,实际问题依然存在,时不时就要冒头膈应你,你更难受,对吧?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团队的成员张三和李四接到个任务,需要分一个橙子。为了保持公平公正,他们经过商讨决定由张三来切,李四来分,这样每人都有一半橙子了。张三吃了果肉扔了橙子皮;李四则扔了果肉,留下橙子皮磨碎做了橙子面包。
可以想象他们俩要么互不对付,要么缺少沟通——两人的目标多么互补的一致啊!
所以团队长在面对冲突的沟通中,也要专注在彼此的目标上。鼓励对方说出自己冰面下的想法、事实,观点和诉求,再来逐一处理。
退一万步,有些矛盾确实沟通也很难解决,但很多人是愿意为了目标而让步的。
比如萨顶顶,数次把大家拉到目标上来,就是这样的行为。何洁和尚雯婕不管此前和此刻有怎样的矛盾、不满,都需要为本次的公演舞台负责,这就是她们的一致目标。
很多团队长还会出现一个问题,想管,但不知道从何入手。比如有员工经常迟到:
你说你别迟到,扣钱不划算。员工说,没事,我不在乎这点小钱。
你说有年度全勤有几千块呢。员工说,没事,也多不了多少,找我爸妈补贴补贴。
你说你有没有集体荣誉感啊,就我们团队没有全勤。他说,集体荣誉感是个啥?能吃能喝?
对吧,尤其现在的00后员工,天大地大不如自己的感受大,他们通常喜欢“及时反馈”带来的乐趣——就要多睡那么十来分钟;不需要“延时满足”带来的奖赏——一年后拿全勤奖。
怎么办呢?除了冰山理论教会我们的,“迟到”的冰面下可能还有隐藏的某些内容我们没有抓住。还可以用一个管理法则来看——CPR找到问题根源:
①内容Content
问题首次发生时使用。
如某位员工迟到,首次发生时,你和他的沟通中聚焦事情本身的内容即可,“你今天迟到了10分钟,导致团队所有人等了你10分钟。下次请准时,可以吗?”,首次出现,他一定会说好的,下次不会再出现。
这个阶段你也没有必要深究,因为对方确实第一次出现,你做好记录,并获得对方的承诺即可。
②模式Pattern
没有一周,这个员工又出现了迟到情况,这个时候你可以往下走一点了,因为短期重复出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迟到对于他肯定有存在的意义,我们不是这方面的行家,知道背后是有模式即可。
可以深入去了解原因,“你上次承诺我不会再迟到,可你今天又迟到了,我担心下次还会出现,你可以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
第一次视为意外,第二次就需要探寻原因,找模式了。你要向对方强调,这件事是影响了你对于他的行为预期和判断的(重点在行为,不是人),你深究原因是不希望以后还出现。
③关系relationship
结果再一周,甚至不到这个员工又迟到了。短短一段时间三次,其实就有问题了对吧?管理者一定要介入管理并留有沟通记录,这是后续绩效或者胜任力评估的依据。
“这么短时间内你已经三次迟到了,我不想一直为这样的事情找你谈。但非常糟糕,这让我对你的信任感产生动摇,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关系,团队的关系。”
已经从事件上升到了关系、团队关系,就很严重了对吧?如果这位成员真的不合适,也许就要考虑去留的问题,这也是给这位员工的最后的警示了。
很多时候团队长只是看着事件的发生,没有记录,没有过往数据,甚至停留在不断要这样的团队成员写保证书、写问题检查报告,一点作用都没有。自己累死、团队士气、业绩也会受到影响。
CPR的谈话模式是帮助团队长跳出主观、无效沟通管理,走向客观、层层递进、找准问题根源的高效管理方式。
现在很多团队长已经有注意这一点,沟通尽量不在工作现场、会议室,这些环境相对严肃、拘谨,员工会不自觉把你放在对立面,或者无法放松下来。
尽量选择心理室、休息室这样开放的、舒适的环境中,员工可以放下心来,松弛地与你沟通。
用营造环境的方式卸掉员工的防御,更容易开诚布公、坦诚相待,融洽而友好。
沟通的法则有很多,个人推荐三明治沟通法,简单有效。
尽管近年陆续有一些管理者抨击这个方法过于迂回、效果差,但是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没有缓冲、或者权威命令式的沟通更容易激起人的逆反心态。
这个法则的概念和使用这儿就不过多展开,简单来说:
第一层,肯定,回顾过往、看到亮点,和缓关系。
第二层,批评,摆事实讲数据,直指问题。
第三层,鼓励,讨论解决方法,鼓励对方执行。
这里想要说一下三明治沟通法中的关键点,很多时候团队长没有注意导致沟通无效或失败。
1.不执着于论对错,重点在如何解决
“这个方案你给错了导致客户投诉,我们来讨论下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
而不是,“你怎么错的这么离谱,你为什么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2.你真诚倾听比讲道理重要:
“我听到你说接到孩子生病的电话,确实会觉得很着急,毕竟我们都很爱孩子。”
而不是,“谁都有孩子,谁家里都有事,这不是做错的理由。”
3.拿数据事实优于感觉感受:
“这个月你已经有3次这样的办错投诉了。”
而不是,“我感觉你最近错误率太高了!”
4.少谈对方的动机,多谈自己的观察:
“我感觉你最近是不是有些焦虑啊,感觉不在状态。”
而不是,“你最近工作太急躁了,总是不在状态。”
5.就事论事,别翻旧账:
“希望这个方案能解决好客户的问题,让客户对我们还是有信心。”
而不是,“我不希望每个月都因为这些事给你擦屁股。”
5.用内动力来解决问题
经常会有管理者说,现在的Z世代员工,你用责任、爱心、诚意、金钱……统统都无法打动他们了。对啊,所以你要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呀。
比如这一代员工爱游戏,有的服务中心现场就有很多轻游戏的形式,但你需要达成某些“数据”才有参与资格。对于这样的员工来说,其实游戏的奖品是其次,他们更享受这个“玩游戏”的过程,看到了“开始键”就有必须要按上去的冲动。
所以,对于上述的“爱迟到”人员,如果他认可接受迟到了,几千块的全勤奖不要了,你还能说什么呢?跳出这个局限!就如同萨顶顶,那我就不谈音色,我从画面角度考虑嘛。
那你就要从迟到的其他影响来谈:
“公司某个游戏这个时候启动你不来吗?”
“我们要拍启动大合照噢,一定要有你呀!”
总能找到其他的角度,不是吗?很多人不惧怕、重复某个问题,是因为他觉得这个错误行为的预期收益>预期损失,你要试图拉大他的“预期损失”,他为了保持平衡不得不改变行为。
另外,团队长还要关注,员工经常犯的错误,产生的矛盾,是他不愿意正确的做,还是他不能正确的做?
不愿意要从意识、心态方面去引导、影响,不能就要从技能、技巧方面去帮助、带领。
好的领导力不是逼迫别人完成不可能的事,而是帮他们更容易的实现目标。
6.总结复盘推广
矛盾和冲突的沟通、剖析后,都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当问题解决后,并不表示结束,一定要有总结复盘并推广的动作。
一般可以做两轮总结复盘推广活动,一轮对个人/问题处理人员,一轮对团队。
第一轮,个体。可以很简单、半正式的形式进行。重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以后该如何预防问题的再度发生,同类问题发生后的解决方案,找出方案中的优点长处,形成微型SOP标准流程。
并肯定员工在过程中的付出与亮眼表现。
第二轮,团体。可以预约正式的场合,由该员工分享过程,类似“最佳案例实践分享”,重点在“防患于未然”。
这样做一方面给了这个员工团队关注度,表现舞台,帮助“后进员工”迈向“积极成长”;一方面让团队人员共同防微杜渐,避免问题的重复产生;另一方面也是团队积极、和谐氛围的塑造方式。
总之,就像萨顶顶说的,团队问题需要团队长用心去解决、协调。
祝愿每一位团队长都能学会当面对质、落实责任,引领团队走向卓越!
如果觉得文章有趣、有帮助,欢迎加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