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课程活动导航作者申请报告
CxHub客户体验社区-用户研究、体验爱好者学习交流社区,专注客户体验(CX)研究。
社交媒体
官方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longguofu1024@gmail.com
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华联城市全景 G 座1117
网站首页友情链接关于我们商务合作隐私政策
© 2025 CxHub | 粤ICP备18009813号-6
社区课程活动导航作者申请报告

在北美做用户研究是种什么体验 | 对话苏晨

苏晨是浙江宁波人,18岁就去了美国念书,毕业后曾就职于纽约市政府,随后移民加拿大,目前在全球三大顶级咨询公司MBB(McKinsey,BCG,Bain)之一的一家从事用户研究工作。

她的职业生涯当中,负责过多家初创企业、不同产品阶段的用户研究,熟悉用户研究执行流程。擅长领域:健康,公共领域,教育,消费品等。

认识苏晨还是在去年,鉴于她的背景,我请她为我的公众号投稿,把国外用研圈里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翻译后,分享给国内的同仁。

其中有一篇《用户体验的清算时刻》(UX Research Reckoning is Here)在国内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感兴趣大家可以去翻翻看。

7月份,我开始筹备新出海调研会员俱乐部,然后邀请她来做直播分享以及担任俱乐部培训分享嘉宾,8月2日周五晚上19:30分,我们聊了一个半小时,就以下的精彩话题进行了讨论:

  • 我的北美用户研究之旅
  • 在北美开展本地化调研和用户研究

更多完整的内容,欢迎大家加入新出海调研会员俱乐部观看完整的视频回放。

01 我的北美用户研究之旅

Peron:

请苏晨介绍下自己的经历,你是怎么开启北美用户研究之旅的?

苏晨:

大家好,我是苏晨!

我是本科的时候去的国外,大概十七八岁的时候,在之前一直是在国内,我是宁波人。

我本科是在美国洛杉矶读的社会政策,硕士的时候去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了社会工作专业,偏向于社会学、心理学方向。

这个专业跟用户研究是非常息息相关的一个专业。我们做学术研究用的研究方法其实和用户研究是非常相似的,或者说用户研究很多底层的逻辑就是跟学术研究是一样的,从学术研究这边得到很多借鉴。

我毕业的时候是去了纽约的市政府,做市政府的数字化产品研究,比如说心理健康,经济平等和就业 ,儿童发展等信息网站,为纽约的居民生活提供一些便利和帮助。

后来,又因为工作原因,搬到加拿大,现在MBB咨询中的一家从事用户研究的工作。因为对于本土化研究和产品创新很有兴趣,我还会帮一些初创企业做一些相关的市场与用户研究工作。

Peron:

在北美,从事用户研究工作的,大多是什么背景的?

苏晨:

做用户研究的人的背景是非常多样的,什么专业的都可以从事这个行业。最常见的有两类:一个是学设计的,你本身是产品设计或者是人机交互背景的,属于专业对口;除此外,就是学人文社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这些,还有遇到过很优秀的传媒背景的小伙伴。

做用户研究的,学历一般来说硕士以上比较多,甚至还有不少博士生从学界跳到业界,也能带来很多研究经验。

Peron:

你当时毕业之后为什么选择去纽约市政府工作而不是商业机构?

苏晨:

研究生的时候是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读书的时候会想去一些公共领域,去做一些有社会价值的一些工作,像政府、NGO、学术研究组织都会是我找工作时非常想要去的机构,工作节奏较为灵活,没有有快速交付的工作压力。

在北美,用户研究岗在这边也是僧多粥少的一个职位,因为每个公司它不一定会设这样子的一个职位,再加上很多产品经理、设计自己就会做用户研究。

再就是毕业后第一份全职工作,如果你要找那种大企业什么的,没有相关的(用户研究)工作或者行业细分领域经验非常困难,所以要找一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公司为切入点,会有更多的机会。

Peron:

当时毕业有没有考虑回国来就业?

苏晨:

有的,当时两边都会有考虑。

因为如果回国的话,会离家近,然后国内的工作环境给人锻炼也比较大。我当时也有面试一些国内的公司,我觉得面试体验上来说,大家问的面试问题,包括研究的方法、调研流程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当时会更加倾向于在北美先工作一段时间积攒行业经验。

Peron:

后面又从政府单位转型到商业咨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苏晨:

纽约市政府的这段工作内容我是非常喜欢的,也很有社会价值。但用户研究的商业价值怎么去衡量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当时会觉得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在一个商业化的环境中开展用户研究工作),那我肯定也是会去尝试一下的。

在政府部门工作,有一个比较稳定、舒适的环境,项目的类型都是比较相似的,你接触的人的话也就是同一个组里的那么两三个人一起合作。

短期内会觉得很棒,但同时也会希望有更多一些挑战,比如去到一个咨询公司或者是一个比较大的企业,可能你就会服务各种各样的产品团队,你会这个月跟AB合作,下个月跟CD合作,也会体验很多不同的工作方式要去磨合。

Peron:

一个是政府部门,一个是非常商业化的咨询公司,从薪水上面来说有多大的差异?

苏晨:

综合考虑工作时长和薪水,你会发现差异没有特别大。

在政府部门,你可以很快把你手头的工作做完,然后你会发现你还有很多时间可以自己安排的。

虽然年薪相对低一些,但你会觉得生活工作可以达到平衡。在企业中(尤其是乙方),虽然会提供给你一个比较可观的薪水,但是你的工作强度是很大的,工作时长是非常长,一对比时薪你觉得好像和政府单位也差的不多。

给大家透露下北美这边用户研究人员的薪资水平。

初出茅庐,刚研究生毕业或者工作1-2年去公共事业单位,那你的年薪(这里指的是在美国的纽约、加州,就类似我国的一线城市)大概是7到8万美金左右;如果是去一些大的科技公司(国内所谓的大厂),年薪在12-13万美金;如果是去传统行业,像银行、能源、保险,那能给到8到9万美金以上;如果说你去咨询公司,那年薪在10万美金上下。

北美尤其是纽约州、加州这边生活成本是比较高的,一个是消费水平特别高,再就是税会非常高。你的年薪在6.5万美元以上,就超过了当地工资的中位数,那这样子的话,你会扣掉30%以上的税。

02 在北美开展本地化调研/用户研究

Peron:

你现在这家战略咨询公司如何开展用户研究工作的?

苏晨:

作为一个战略咨询公司,它最主要揽钱的方式是给客户做战略。

我们商业分析小伙伴会为客户分析做一个数字化转型有什么好处,能赚多少钱,节省多少成本,人员技术和组织架构上需要怎么去改变,这是他们的一个角度。

我们(产品、设计、用研)会从产品角度、技术的角度、用户的角度最后去交付这么一个数字化产品,并且保证最佳的用户体验。

Peron:

在纽约市政府和这家商业咨询机构开展用户研究,有什么不同?

苏晨:

在公共事业单位做用户研究,你会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很多时候你调研的执行,包括你选择用什么样的调研方式,你自己可以有很多做主的机会。

在咨询公司,你会接到一些需求来自于你的客户或者是你的合作伙伴,他们比较有目标导向,说我就是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流程和交付方式,然后来找你们帮我做。

Peron:

在日常的用户研究工作中,主要使用哪些研究方法和工具?

苏晨:

主要就是深度访谈跟可用性测试,几乎占到了我们调研项目类型的60%到70%。

定性研究项目占比是80%到90%的,然后定量的话,一般来说我们会去设计一个问卷,但是具体的执行和分析,会有一些定量的小伙伴一起完成。

我们做用户访谈和可用性测试,那你完成调研设计后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找人,如果你的产品已经有一个用户/会员库或者比较活跃的用户社群,你可以直接在里面招募;如果没有,你就需要去第三方的招募平台去找,例如User Interview,UserZoom 之类的。

还有一类无主持访谈的平台,比如说你找到了人,想要做一个比较大样本的可用性测试,想做一个比较量化的可用性测试,可以在上面发布任务,发布给我的目标用户,让他们自己自行完成。

如果你想做一个长期性的研究,去看一个用户怎样去使用一个产品,怎么融入他日常的一个生活,也就是日记研究,可以使用一个叫做Dscout的平台。

这是To-C的招募平台,如果你这个产品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比如说我要找外科医生,找在公司里的某一些特定职位的人群,我们就会用专家网络公司去找。

和专家访谈机构合作,他们会帮你分担掉一部分执行的任务,比如说他帮你去发布招募问卷,帮你筛选人,最后给你最符合要求的目标人选,但专家网络上找的那个专家人选会比较贵一点,甚至会达到1000-2000美金/小时,具体会跟行业时薪相关。

专家网络公司就是从北美发源的,在北美这类专家网络公司非常多,除了那种全球化的专家网络公司还有专精细分领域的专家网络公司,比如说我只做医生、律师等特定群体专家网络。

Peron:

你刚才说80%-90%的项目是做定性研究,这是你的个人的情况还是整个行业的情况?

苏晨:

我们公司,如果你是用户研究员,基本上就是一个定性用户研究员。以前做定量的话,这个工作是分给商业分析师或者数据分析又或者是其它有相关经验的人去专门做,我们是就是专注定性。但是现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会希望我们也做一些定量研究。

Peron:

User Interview这类To C的招募平台,单个样本的报价在什么水平?

苏晨:

平均来说,给的报酬是100美金/小时,半个小时的话可能就是五六十美金,然后一些平台会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佣金。

具体又分成两种:一种是每招募一个用户,平台会收取一部分作为佣金;另外一种是你无论招募多少个用户/给用户多少礼金,平台不管但是直接收取年费/研究人员的座位费。

Peron:

我很好奇,你是如何克服语言、文化、思维的障碍去跟本地人做访谈和沟通的?

苏晨:

我们做访谈的目的就是问问题,然后得到答案,不是说要你语言多么的华丽,有多高超的语言水平,完全不是这样。

更多的是你能不能清清楚楚的表达,问好的问题,并且在用户回答完问题后,怎么去追问。交流和沟通其实比语言本身更重要,包括你营造的易于沟通的氛围,让用户觉得他愿意多跟你分享真实的想法。

当然,你的语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跨过交流沟通的这个坎,但是你在写报告的时候,我觉得还是会有一定挑战的。你怎么去把这个报告写得很简洁,但是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洞察,我觉得这个是非常考验语言上的功底以及是否了解的合作伙伴的需求。

Peron:

分享一些你做过的项目类型?

苏晨:

这个主要还是取决于你的这个产品是在一个什么阶段。

如果是一个很早期的阶段,就会去做一个探索性的研究,研究产品潜力和机会点有哪些,产品设计的逻辑等,可能会用到很多的研究方法,比如实地观察、跟访、共创工作坊等等。

当进入产品开发设计阶段,比如说两种不同类型的概念,用户可能会更加喜欢哪一个,各自有什么优劣势,我们会做概念测试或者是可用性测试类型的调研。

你产品做出来后,要去迭代它的时候,深访或者是可用性测试,你永远都是可以做的,除此外你可以做版本的验证性研究或者跟踪性研究。

(具体苏晨会在会员俱乐部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分享,里面会包括使用哪些平台、工具、方法)

Peron:

北美用户有什么特点?用户画像是怎样的?

苏晨:

北美用户,尤其是招募平台上的那些用户,很多人都是非常有访谈经验的人,他们其实是知道你想问什么问题,也会有一套话术,会让你觉得沟通上非常顺畅,但对你的洞察可能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那这个时候你真的不想在这种传统平台上找人,那你就需要想一些比较野路子的一些招募方法,比如说社交媒体,用户经常会去的某些平台,在那里招募。这个就是非常吃经验,我觉得如果你刚开始接触,你真的没有办法避免。

用户研究
海外用户研究
调研
版权声明:本文为 CxHub 作者【 Peron用户研究 】的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CxHub客户体验社区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复制文本链接
Peron用户研究
59文章
55读者
10年+用户研究专家,龙睿观通市场研究公司创始人
全部评论
热门
最新
请先登录后评价
关注作者,不错过精彩内容